网站首页 | 邮箱 | 办公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革命老区 老促会简介
领导关怀 各地老促会
政策方针 老区概况
老区新闻 工作动态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老区经济 老区资源 红色旅游
特色品牌 老区扶持 老区基金
老区科技 招商引资 企业风采
老区文化 老区风采
老区故事 老区人物
老区文明 爱国基地
天气预告: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百科 >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为何被文学评论家视为口红和避孕套?

时间: 2019-01-04 作者:编辑 来源:互联网 点击:

我小时候的启蒙书就是金庸和余秋雨,但这个启蒙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明心智那类起启蒙,而是引领自己开始读书的两位启蒙作家,记得当时自己手里就是四个作家的书,除了这两位还有三毛和张爱玲他们,张爱玲一直到几年的重读之后,才算稍微读懂一点,但因当时本身并没有具备读书思辨的能力,因此她的书一直在后期不断的重读,张爱玲的作品轮廓才慢慢在自己心中清晰起来。

金庸和余秋雨还有三毛他们三人的书是很容易读的,但在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却遭受到了文学评论家激烈的批判,当然我们不要把文学批判与我们心中的所谓道德批评、批斗扯在一起,文学批评仅仅是在学术范围内进行的学术讨论。

当时不是有这样一个笑话,就是在某地区,搜查出妓女身上三样东西,一样口红,一样避孕套,还有一本书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不适合去评论这些,我只是把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的梳理清楚,于是之后就有一些文学评论家以“文化口红”和“文化避孕套”来比喻余秋雨的作品,这种比喻用文化评论家朱大可的这句话来解释,大家就清楚了,他是这样说的:人们只需要一种非常轻盈的哲思小语,像粉色的口红一样,涂抹在苍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养营养不良的文化颜面。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朱大可的比喻,我们读余秋雨的作品就会感到一种民族情绪在内心燃烧,这就是他们批评余秋雨的文化观点,这种情绪的激起对于过去的我们来说,都是不容易被发现和分辨的,就以为是理所应当和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如果没有这种情绪的出现,就会被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某种情感,然而就是这种情感,恰恰是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所不应该挑起的,我们文学最活跃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那个年代,文学否定了“文以载道”的理论,让文学真正回归文学,回归人学。

如果了解上世纪的人类灾难,无一不是因为一种叫“民粹主义”所影响,这也是二十世纪文学的最沉痛反思,因此几乎所有的文学都对这种情绪做了深刻的反省和忏悔,而文学评论家评论余秋雨最多的就是这一点,余秋雨在这两本书里表达了一种极为暧昧的民粹情绪,我如今能翻到的就是朱大可的一篇关于余秋雨的评论文章,他在文中尖锐的指出这种情绪,并暗喻这种情绪的挑逗就如病毒,需要我们清醒的认识到。

在文章中,他有这样一句话:后文化时代的特征就是:经营不再引领大众,而是大众支配经营。这句话其实我之前在文章中提起过,我说的是如今的内容生产与读者的需求通过一个叫智能分发平台紧密相连,作家再也不是独立创作,而是根据读者口味创作,对此朱大可在文章中警告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绝不再是创造思想的经营,而是追踪公众趣味与理念的猎狗。这里猎狗的暗喻大家一看便知。

余秋雨的这两本书确实含有很多的媚俗成分,里面充斥着一种情怀、道德评判和浓厚的煽情内容,文章又暧昧的回到了“文以载道”的状态中,这里的“道”就是我们说的那种特殊情绪,有人忽视这种情绪的产生,我想如果大家对这种情绪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的话,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这本书里对这种情绪,通过一个侧面做了剖析,其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文:饼子

欢迎和我一起读书!

参考文章:朱大可《甜蜜的旅行》

最新新闻

更多>>

怎样开一家零食店 不管从哪个行业都一定带有风险,但是大家都希望能够选择风险…

推荐阅读

更多>>

曾国藩:人有四种 人有四种福相,要修成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的一天,曾国藩…
关于我们 | 中财新闻 | 中财百科 | 中财论坛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中财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