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邮箱 | 办公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革命老区 老促会简介
领导关怀 各地老促会
政策方针 老区概况
老区新闻 工作动态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老区经济 老区资源 红色旅游
特色品牌 老区扶持 老区基金
老区科技 招商引资 企业风采
老区文化 老区风采
老区故事 老区人物
老区文明 爱国基地
天气预告: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百科 >

作家余华最畅销小说《活着》其实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又是哪一本

时间: 2019-01-04 作者:编辑 来源:互联网 点击:

现当代小说与过去的传统小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深入人物内心的深度不同,大家可以对比过去的小说,如三国和水浒这些,作者对于角色的内心世界描写,远远少于今天这些作品,虽然他们是四大名著,但在文学的角度,前者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依靠典型人物来立足于文学作品中,自从文学理论重新定义为人学之后,深入内心的深度往往可以参考大多数小说的文学价值,今天我在这一个角度对余华的畅销小说作一个简单评断。

当然这并不是深入内心深度就可以完全的断定某些作品的好与坏,而是针对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其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不同于马原的作品,马原的小说是在叙事结构上不同于他们,余华的作品还是保留着故事角度写小说,马原的作品有人说是一种叙事圈套,其实这是马原本身不注重故事而注重结构的原因,我在这里就不说一大堆名词,我用最直白的方式对其进行区分,以供大家能够不需要太多的文学常识就能清楚他们的区别。

马原的小说现在没有多少人看,看的人也大多都是些文学爱好者,余华的作品有一些是很畅销的,比如《活着》这本就很畅销,在长篇小说里,《活着》这本书并其实并不是余华写的最好的一本,在我看来写的还很一般,余华最好的作品,其实是《在细雨中呼喊》,在这本书里,如果套用我刚才说的那个关于人物内心深度的标准,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差异,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人物的内心是丰富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然而之后的作品中,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里,人物的内心就简单的多,而注重故对人物命运的表面叙述,《活着》完全可以换一个名字,叫“富贵丧亲”,同《许三观卖血记》和之后的《第七天》,完全就是这一种套路,前者是人物不断的死去,后者是不断的卖血,每一次与每一次之间的内心的浮动,已经变得单调重复,富贵在每一次的亲人离去,似乎已经麻木,故事仅仅是通过在同一层面,不断的累加,仅仅是让人觉得这个人真惨,把苦难层层的强加给一个人,不断的冲击读者的心理承受底线。

读者在每一次的心理冲击,都会由衷的感到悲悯之心的涌动,这就是作者的目的,仅此而已,这让我想起以前的电视剧《渴望》当时作为编剧的王朔都亲自说,这是一种媚俗,就是剔除了艺术性,把所有的矛盾都不断的累加到一个人身上,一个好人事事不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难他,但他却始终是打不倒的,这是吸引观众的一个简单模式,当时这部剧火的万人空巷。在新版的《活着》作者还对活着本身做了一番哲学解释,就是那句被我吐槽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其实这句话早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有很多作家提出了批评,我是认为这句话具有“十足的奴性味道”。

随便读点哲学,都知道,活着如果没有任何意义的附加,人就不可能活着,人活着肯定是大于活着本身,哪怕仅仅是为了看第二天的日出,这也是相当于活着之外的意义,因此这本《活着》文学价值应该是远远低于《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的长篇小说里,也就是《在细雨中呼喊》还是一本不错的小说,之后的作品,包括《兄弟》在内,几乎都有着迎合俗套的嫌疑,因为对心理深度的追问,虽然不是决定小说好坏的标准,但具有文学价值的小说,这一点是不可或缺的。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名著!

最新新闻

更多>>

怎样开一家零食店 不管从哪个行业都一定带有风险,但是大家都希望能够选择风险…

推荐阅读

更多>>

人贵九品:你有几 第一品:认错 人常常不肯认错,凡事都说是别人的错,认为自己…
关于我们 | 中财新闻 | 中财百科 | 中财论坛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中财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