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邮箱 | 办公 |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革命老区 老促会简介
领导关怀 各地老促会
政策方针 老区概况
老区新闻 工作动态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老区经济 老区资源 红色旅游
特色品牌 老区扶持 老区基金
老区科技 招商引资 企业风采
老区文化 老区风采
老区故事 老区人物
老区文明 爱国基地
天气预告: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社会 >

当一个人死去,我们就失去了一座图书馆

时间: 2019-01-07 作者:编辑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2月27日 苏珊桑塔格逝世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她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的作家及评论家,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以独到而敏锐的观察、别开生面的视角,以及真诚而警世的思想,成为20世纪末美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桑塔格的一生,始终与争议相伴。2004年12月28日桑塔格逝世,《纽约时报》发表超长讣闻,用了几十个矛盾的形容词来勾勒这位“美国文坛非正式女盟主”的形象:“40年来,公众对桑塔格的解读几度分裂,她被截然不同的词汇描述着:引发激烈争议的,虎头蛇尾的;创造性的,无创意的;幼稚天真的,深奥难解的;亲切随和的,冷漠超然的;高人一等的,民粹主义的;清教徒般的,纵情享乐的;真挚诚恳的,矫揉造作的;禁欲主义的,浮华奢侈的;左翼激进的,右翼保守的;深刻的,肤浅的;热情的,冷血的;傲慢专断的,犹豫不决的;明晰的,模糊的;狂热的,理智的;疏远冷淡的,溢于言表的;中肯的,过时的;模棱两可的,坚持不懈的;狂欢的,忧郁的;幽默的,古板的;冷漠的,激情的;刚愎自用的,性情和顺的……但从来没有任何人把她和愚蠢沾边。”

“在那个令人生畏、固执己见和广纳博采的面具背后,是另一个桑塔格,更温和、更脆弱,我们对她仅略知一二。”《纽约时报书评》前主编查尔斯·麦克格拉斯在悼念桑塔格的文章中写道。

1933年1月16日,苏珊出生于纽约曼哈顿。虽然桑塔格的生平故事并不经常在她的虚构世界中出现,但在小说《中国旅行计划》的开头,她借主人公之口讲述的似乎是自己的童年记忆:“我虽出生在纽约,成长在美国的某个地方,可是生命却是在中国孕育的。”

苏珊的父母富有而年轻,大部分时间在中国经营毛皮生意。苏珊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母亲米尔德丽德直到临产前几个月才回到美国生产,平安生下苏珊后不久,她又重返中国,回到丈夫身边。苏珊5岁之前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爱尔兰保姆罗丝·麦克纳尔蒂照料。桑塔格希望告诉我们的是,她小小年纪就感到了孤独,她厌倦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她的内心生活——这是她唯一能够掌控的生活——变得至关重要。桑塔格用“静不下来”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孩提时代的自己,她是一个觉得“童年纯粹是在浪费时间”的孩子。

苏珊5岁那年,父亲杰克·罗森布拉特因肺结核在中国天津一家德美合资医院去世,时年还不到35岁。米尔德丽德回国后,为了给患有哮喘病的苏珊寻找一个更为适宜的气候环境,把家搬到了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桑塔格极少谈及她在图森所受到的养育,当然,她记得自己小时候沿着古老的西班牙小径,朝坦凯弗德山麓的丘陵走去,在那里,她仔细观察“最大的树形仙人掌和仙人果”。

她找箭头,找蛇,把漂亮的石头装进口袋。她将自己想象成最后的印第安人,或是孤独的护林员。在20世纪30年代末,图森占据了9平方英里开阔的沙漠谷,丘陵起伏,色彩斑斓,重岩叠嶂,山石嶙峋,令人望而生畏。沙漠并非是一望无际的沙丘,而是生长着带刺的灌木和杂草、多刺的树形仙人掌,还有挂满了鲜红果实、橘红色穗状花蕾的树。下雨的时候,沙漠上花儿盛开,天空展现出两道长长的彩虹,碧空如洗。正是在这里,桑塔格度过了她后来所说的“荒漠中的童年”。

1945年,米尔德丽德再婚,嫁给了空军上尉内森·桑塔格。他的到来给了苏珊一个新的姓氏,而且,他带苏珊离开了童年的荒漠,抵达她的梦幻之地——加利福尼亚。

苏珊酷爱阅读,小小年纪已经开始阅读埃德加·爱伦·坡、安德烈·纪德、托马斯·曼和普鲁斯特等人的著作。一直到上大学前,苏珊都没有完全放弃从事医学或者其他科学的念头,但是,文学创作的梦想已经向她发出了召唤。她后来说:“我真正希望的是每种生活都经历一下,作家的生活似乎是最具包含性的。”

作家可以用一种科学家或医生不可能的方式,去自由自在地创造和再创造自我。写作的冲动是她对自己读过的伟大作家的一种效仿,也是一种敬意:“人们常说他们希望成为作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因为他们有话要说。对我而言,它是一种生存方式,就好像是加入一群圣人的行列……我想我并非是在做什么自我表达,我是觉得我在成为什么,是在参与一项高尚的活动。”

16岁的生日还没有到来,桑塔格就进了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学期之后,她转学到芝加哥大学。桑塔格后来说,她之所以选择芝加哥大学,原因在于这所大学没有足球队,学生在那里所做的一切就是读书。令其他学生望而生畏的规定课程对桑塔格却是一种享受。1950年,她在课堂上结识了28岁的社会学老师菲利普·里夫。10天后他们就结婚了。两年后,他们的儿子戴维出生。随后,桑塔格和丈夫迁居波士顿,开始了她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生学习。1954年她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但没有完成毕业论文。

对于这段婚姻,桑塔格并不感到后悔,但是婚姻仅仅是她生活的模式之一:“我十分幸运,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我已经做过了,现在不用再做这些事情。”1958年,桑塔格提出离婚。她从里夫父母手上要回了6岁大的戴维,带他去纽约。她记得,当时他们仅有两只箱子和70美元。“我激动万分。我就像《三姐妹》中渴望去莫斯科的艾琳娜一样。心里能想的就是纽约!纽约!”

对桑塔格来说,在纽约的头一年半是充满活力的,也充满艰辛。她以《希波赖特之梦》为书名的小说进展迅速;她逐渐结识了许多纽约文人;她像其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在大都市穿街走巷,探幽览胜。她得为戴维撑起一个家,她得靠工作来养活儿子。她不愿从里夫那里接受什么子女抚养费或离婚赡养费,尽管根据加州社区财产法,她有权得到这两笔钱。她的律师对她讲,他还从未碰到过一个代理人会放弃法律赋予的权利。但桑塔格在发表独立宣言,她决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激进意志的风格》、《论摄影》等。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新闻

更多>>

圣诞节要这么过, 我 们 都 应 该 知 道 怎 样 让 精 神 充 实 E n j o y O u r R e a d i…

推荐阅读

更多>>

“喜憨儿爸爸”李 2015年5月,“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十周年,120公里接力…
关于我们 | 中财新闻 | 中财百科 | 中财论坛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中财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